在非洲沿岸和東印度群島,各管歐洲人擁有許多重要的居留地,但在這裡的任何一國裡,與在美洲大陸及其周圍島嶼上的情況不同,他們沒有建立那麼眾多而又繁榮的殖民地。 非洲以及屬於東印度群島的幾個國家由野蠻的民族居住着。 但這些民族並不象可憐、孤弱的美洲人那樣軟弱無助;而且他們的人口也稠密得多。 因此,在非洲和東印度群島,歐洲人更難以取代當地人,難以將其殖民地擴大利原居民居住的大部分地區。 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 不過,對東印度群島和麵印度群島諸民族來說,所有由這些事件「歐洲的擴張」產生的商業利益已沉沒和喪失在由這些事件引起的可怕的災禍之中. 亞當·史密 11世紀,維金人偶然發現了北美洲,在長達約100年的時間裡,他們試圖在那裡保持居留地,但沒有成功。 15世紀,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但這次結果完全不同。 隨發現而來的不是失敗和撤退,而是對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大規模的、勢不可擋的入侵。 這一對比反映了這500年間歐洲努力和活力的增長程度。 歐洲人對美洲的迅速入侵和開發,與遲至幾個世紀後才得以侵入和開發非洲,構成了同樣引人注目的對比。 一個原因是地理環境;美洲大陸在地理上更易接近,更吸引人。 另一原因如亞當·史密所述,是印第安人「可憐、孤弱的」困境。 雖然他們並沒有處于同一發展水平,但印第安文化的總的發展狀況是,不能進行有效的抵抗。 如果說這一點符合美洲印第安人的情況的話,那麼,對仍處于食物採集階段的澳大利亞土著來說,就更是如此。 本章 將敘述哥倫布登上西印度群島和詹姆斯·庫克船長登上新南威爾士之後請重大發展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 一、大陸和民族 同非洲相反,美洲向歐洲移民徹底開放。 這裡沒有阻礙接近海岸的沙洲;美洲鋸齒形海岸線上的港口,常常比非洲平直海岸線上的港口更易進入。 此外,美洲擁有發達的、相對來說沒有什麼障礙的內河航道,為進入內地提供了便利的通路。 亞馬孫河、拉普拉塔河、密西西比河和聖勞倫斯河氣勢雄偉。 水流平緩,這樣的河流是非洲所沒有的。 探險者們不久就學會了使用當地樺木獨木舟。 他們發現只需攜帶少量物品,便能划船從大西洋順聖勞倫斯河進入五大湖;由此南下,沿密西西比河到墨西哥灣,或者北上,沿馬更些河到北冰洋,或者西進,沿哥倫比亞河或弗雷澤河到太平洋。 一般說來,美洲的氣候也比非洲的氣候更有吸引力。 確實,亞馬孫河流域氣候炎熱、空氣潮濕;南北美洲兩極地區氣候非常寒冷。 但英、法移民在其殖民地格蘭德河北部地區卻很興盛。 同樣,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和秘魯也感到安適;墨西哥和秘魯是他們的兩大中心,那裡的氣候同西班牙的氣候相差無幾,無疑與氣候悶熱、流行疫病的黃金海岸和象牙海岸形成可喜的對照。 几乎美洲所有的本土民族都是從西伯利亞東北部渡白令海而來的移民的後裔。 這句話必須用「几乎」一詞加以修飾,因為還有少數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達之後從南太平洋諸島抵達南美西岸的。 這些南太平洋的亞爾古英雄「發現」過南美洲多少次雖無人知曉,但僅從所培植的植物這一證據,足以確定他們橫渡大海遠征美洲的事實。 當在太平洋兩岸發現相同的、高度馴化的、離開人的培植就無法生存的植物時,它們的分佈只能由人類的遷移這一點來解釋。 不過,有一點確鑿無疑:歐洲人在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9%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 在近代之前,人們認為印第安人首次渡海來到美洲大陸是在約10000年以前。 考古新發現和碳14年代測定法的使用,徹底修正了這一估計。 現在普遍同意,人類肯定在20000年以前,很可能在2000O年或更早些時候就已生活在美洲大陸。 印第安人最後一次大遷移大約發生在3000年以前。 接着來的是愛斯基摩人,他們不停地往返于海峽兩端,直到現代政治環境迫使他們留在海峽的這一邊或另一邊為止。 總之,在離亞洲最近的美洲地區,這時的人口已十分稠密,從而阻止了進一步的遷移。 對這些早期的移民來說,過海到美洲大陸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困難。 冰河時代末期,封凍了大量的海水,海面下降了460英呎,於是露出了一座寬1300英里、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陸橋。 如此大的「橋」實際上是一塊大而新的次大陸,為當時動植物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範圍。 而且,這一地區由於猛然低落下去,不是被冰覆蓋着,而是被湖泊、沼澤、草地和凍土帶的各類灌木所覆蓋;這些植物為當時的大型哺乳動物如乳齒象、猛獁、麝牛、騣犎、駝鹿、麋山羊和羚羊、駱駝、狐狸、熊、狼和馬提供了牧場。 由於這些動物越過陸橋來到美洲大陸,因此,隨之而來的便是以捕捉它們為生的獵人。 即使在氣溫的回升使海面增高、淹沒了這塊連接地之後,最終形成的海峽也很狹窄,可以在看到對岸的情況下乘粗製小船毫不費力地渡過。 後來的更先進的移民可能是乘船從亞洲來到美洲,然後沿西北海岸繼續航行,直到最後在今日所謂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登陸和定居。 第1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