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晉穆帝自親政後,立散騎常侍何準女為皇后,準兄充嘗為驃騎將軍,後以名門應選,受冊後正位中宮,柔順有儀,毋庸細敘。 司徒會稽王昱,奉表歸政,穆帝不許,內政仍付昱參決,外政多為桓溫把持。 前領司徒蔡謨,雖由褚太后特詔起複,仍使為光祿大夫。 謨稱疾固辭,不復朝見,尋即病歿。 詔贈侍中司空,賜謚文穆。 謨不失為良臣,故錄及終身。 自昇平紀元,荏苒五年,江淮一帶,尚無大變,不過與燕兵爭戰數次,均皆失利。 西中郎將謝萬,不戰即潰,尤損國威。 且王謝素號世家,當時風俗人心,統重門閥階級,謝萬得罪被黜,不但國家感受影響,就是謝氏門第,亦為一落。 萬兄謝安,幼即風神秀徹,長益智識深沈,善行書,工詩文,朝中權貴,互相欽慕,累征不起。 祖籍本為陽夏人氏,隨晉東渡建康。 安獨寓居會稽,與王羲之等為友,遊山眺水,歌詠自娛。 有司奏安屢不就征,性情乖僻,應禁錮終身,安不以為意,索性棲遲東土,放情邱壑,每出必挾妓從游,不拘小節。 會稽王昱素聞安名,嘗語僚屬道:「安石與人同樂,必肯與人同憂。 」安石就是安小字。 安妻劉氏,為丹陽尹劉惔妹,見伯叔多半富貴,獨安隱居不仕,常語安道:「大丈夫當不若是呢。 」婦人終難免勢利。 安掩鼻道:「卿所見未能免俗,豈丈夫定要富貴麼?」及萬已褫職,門第減色。 安年已四十餘,免不得顧慮家門,轉思仕進。 君亦未能免俗了。 可巧征西大將軍桓溫,表請闢安為征西司馬,朝旨立即召安。 安便至都中。 自新亭啟行,朝士多往餞送,中丞高崧戲語道:「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互相私議,謂安石不出,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說畢大笑。 安被他一嘲,也不禁慚愧起來,勉強支吾,終席即去。 既到江陵,與溫相見,談笑竟日,甚愜溫意。 及安趨出,溫問左右道:「汝等曾見有如此佳客否?」嗣溫有事訪安,至安居室,安適早起理髮,久不出見。 溫在外坐待,始聞室內有人傳呼,令人取幘。 溫即朗聲道:「不必,不必,請司馬即戴便帽,就好相見了。 」安依言見溫,坦然與語,取決如流。 溫滿意乃去。 晉廷復起謝萬為散騎常侍,萬受職未久,便即病死。 安本不欲隨溫,無非借溫干進,暫作過渡思想。 及萬已去世,遂假弟喪為名,投箋求歸。 溫準令返家治喪,安此後不復詣溫。 尋由朝廷授為吳興太守,便一麾赴郡去了。 昇平五年五月,穆帝有疾,數日即逝,年僅十有九歲,在位十七年,帝尚無子,當由會稽王昱等,入白褚太后,請迎成帝長子琅琊王丕嗣位,褚太后依議施行,因即下令道: 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琅琊王丕,中興正統,明德懋親,昔在咸康,屬當儲貳,以年在幼沖,未堪國難,故顯宗高讓。 今義望情地,莫與為比,其以王奉大統,毋墜厥命!這令下後,當由百官備齊法駕,至琅琊王第迎丕入宮,升殿即位,是為哀帝。 丕時年二十有二,曾納司徒左長史王濛女為妃,至是冊為皇后。 封弟奕為琅琊王,奉葬穆帝于永平陵,廟號孝宗。 尊所生母周氏為皇太妃,穆帝后何氏為穆皇后,又詔諭中外道: 顯宗成皇帝顧命,以時事多艱,弘高世之風,樹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國故不已,康穆早世,祚胤不融。 朕以寡德,復承先緒,感惟永慕,悲痛兼摧,夫昭穆之義,固宜本之天屬,繼體承基,古今常道,宜上嗣顯宗以修本統。 特此詔告中外,俾使周知。 越年,改元隆和。 會聞北方降將呂護,又背晉歸燕,將攻洛陽。 乃命吳國內史庾希為北中郎將,領徐兗二州刺史,鎮守下邳;前鋒監軍袁真為西中郎將,監督司豫並冀四州軍事,領豫州刺史,鎮守汝南。 兩將方纔蒞鎮,那燕呂護已驅動燕軍,進逼洛陽。 守將河南太守戴施,聞風奔宛,只冠軍將軍陳祐,飛使至桓溫處告急。 溫留戴施陳祐守洛陽事,見五十七回。 溫急檄北中郎將庾希,及竟陵太守鄧遐,同率水師援洛陽。 遐為建武將軍廣州刺史鄧岳子。 岳見前文。 岳鎮交廣二州,垂十餘年,嶺南頗仰岳聲威,相率畏服。 岳又得擊破夜郎,加督寧州,進征虜將軍,遷平南將軍。 當時伏波將軍葛洪,遷官避地,居羅浮山煉丹,岳素重洪,極力勸輓,表請任洪為東官太守。 洪固辭不就,只留兄子望在廣州,為岳記室參軍。 洪自號枹朴子,著書一百十六篇,類言長生要訣,分作內篇外篇,即以《枹朴子》名書。 此外著作,不一而足,大約以方技雜事為最多,如《金匱藥方》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闡究醫藥,流傳後世,醫家奉為金針。 洪至八十一歲時,寄書與岳,自言將遠行尋師。 岳即往送別,及抵羅浮山石室中,見洪兀坐不動,撫視已無氣息,不過顏色如生。 岳乃為棺殮,瘞葬山間。 役夫舉棺甚輕,因皆疑為屍解成仙。 未幾岳亦謝世。 因鄧遐事,補敘及岳,復因岳補敘葛洪,俱是文中銷納法。 子遐勇力絶人,時人比諸樊噲,桓溫闢為參軍,從戰有功。 晉任冠軍將軍,累充各郡太守。 襄陽城北淝水中,有蛟蟄伏,屢為人害。 遐拔劍入水,與蛟角鬥。 蛟繞住遐足,遐揮劍斬蛟,截為數段,攜蛟首而出,自是遂無蛟患。 可與周處齊名。 及為竟陵太守,受溫檄使,便引兵進屯新城。 庾希遣部將何謙為先驅,駕舟援洛,與燕將劉則交戰檀邱,得獲勝仗。 劉則敗去。 西中郎將袁真,又從汝南運米五萬斛,接濟洛陽。 洛城既得外援,復足糧食,當然支撐得住。 第1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