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匝月,虎覆議冊立太子,太尉張舉道:「燕公斌有武略,彭城公遵有文德,惟在陛下自擇。 」虎答道:「卿言正合我意。 」語尚未終,偏有一人閃出道:「燕公母賤,又嘗有過,彭城公與前太子邃同母,母鄭氏已經坐廢,怎得再立他次子?還請陛下三思!」虎聞言瞧著,發言的系戎昭將軍,就是前擄劉曜幼女的張豺。 曜女安定公主,擄入趙宮,得虎寵愛,小子在前文中,已曾敘過,至此生有一子,取名為世,已有十齡,豺因虎年長多疾,意欲立世為嗣,俟虎死後,世母劉氏為太后,必感豺德,令他輔政,所以特地進言,陰圖逞志。 果然虎為所動,沈吟多時,不答一言。 豺乘機說虎道:「陛下再立儲宮,母皆倡賤,不足服眾,所以禍亂相尋,今宜自懲前轍,必須母貴子孝,方可冊立,免再生患。 」虎爽然道:「卿且勿言,朕已悟卿意了。 」豺乃趨出。 越宿由虎召集群臣,面加曉諭道:「朕欲取純灰三斛,自滌心腸,何故專生惡子?年過二十,便欲弒父,今少子世年方十歲,待他及冠,我已老了,就使世再不肖,也不至為我所見哩。 」但期保全首領,也是無聊之思。 道言未絶,即由太尉張舉,司空李農,同時應聲道:「臣等願奉詔立齊公。 」原來齊公是世封爵,臣下不便直呼世名,因以齊公二字相代。 農既倡議,大眾便附和一辭,獨大司農曹莫無言。 張李二人,又謂應完備手續,先由公卿聯名上疏,請立世為太子,及疏已草就,莫復不肯署名。 虎使張豺問明莫意,莫答道:「天下重器,不應立少,故不敢署名。 」虎聞言嘆道:「莫為忠臣,可惜未達朕旨。 惟張舉李農,能體朕心,可轉示委曲,免得誤會。 」舉與農應命諭莫,相偕退去。 虎遂立世為太子,進世母劉氏為皇后,命太常條攸為太子太傅,光祿勛杜嘏為太子少傅,並囑使朝夕箴規,毋令太子再蹈前愆。 何濟於事? 又閲兩月,虎在太武前殿,大饗百僚,佛圖澄亦至。 酒闌席散,澄起座告辭,褰衣行吟道:「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 」吟畢自去。 虎料澄語必有因,即令左右發殿下石,果有棘子叢生,立命拔去。 哪知佛圖澄所說的棘子,並不是真棘子,乃是一個棘奴。 棘奴究是何物?看官不必急問,待至下文,自當說明。 是作者用筆狡獪處。 惟佛圖澄還至佛寺,環視佛像,欷歔太息道:「可悵可恨,不得長此莊嚴。 」嗣復自作問答,先發問道:「可得三年否?」答言:「不得。 」又問:「可得二年麼?一年麼?百日麼?一月麼?」答言:「不得,不得。 」隨即默然。 返入禪房,弟子法祚等,見澄自說自話,多不可解,便隨澄入問玄妙。 澄乃明語道:「今年歲次戊申,禍機已萌,明年己酉,石氏當滅,我尚在此幹甚麼事,不如去罷。 」法祚又問道:「當去何地?」澄仍作隱語道:「去!去!自有去處。 」法祚等不敢再問,方纔趨退。 僅隔一夕,便遣徒侶往辭石虎道:「物理必遷,身命難保,貧僧化期已及,不能再延,素荷恩遇,用敢上聞。 」虎愴然道:「昨尚無疾,今乃使人告終,豈不可怪?」便命駕自往省視,見澄形態如故,益加驚疑。 澄微哂道:「出生入死,乃是常理。 人命短長,定數難逃。 但道重行全,德貴勿怠,道德無虧,雖死猶生,否則生不如死。 貧僧死期已至,自思生平尚無大過,死亦何妨。 不過國家心存佛理,建寺度僧,本宜仰蒙天祐,奈何政事猛烈,淫刑酷濫,顯違聖典,隱悖法戒,如此過去,怎能得福?若亟降心易慮,惠以下民,那時國祚永長,道俗慶賴,僧雖就盡,可無遺恨了。 」見道之意,非常僧所能道。 虎似信非信,支吾半晌,便即退回。 先是虎為澄先造生墓,至是因澄言將死,又為鑿壙營墳。 約閲旬餘,澄竟圓寂,坐化禪林。 百官並往視殮,即將澄平時所用錫杖銀鉢,納置棺中,移葬壙所,更由虎命為澄立祠,適天久不雨,隴土盡裂,虎詣澄祠虔禱,便有二白龍降下,引沛甘霖,澤遍千里。 嗣有沙門從雍州來,曾見澄西入關中,及行至鄴下,與僧侶晤談,兩不相符,彼此詫為奇事。 又有郭門守吏,聽得沙門傳語,也猛憶前事,謂:「澄曾攜一履出城,當時疑為目眩,今又由沙門相見,莫非真在人間,確是未死。 」為此兩人語言,遂至傳遍鄴中,連石虎亦有所聞,暗生驚異,遂命石工掘墓啟視,說也奇怪,棺中只有一履,並無澄屍,惟多了一石。 工人當即飛報,石虎且驚且恨道:「朕姓石,便是朕埋石棺中,莫非朕將死了麼?」嗣是悶悶不樂,坐臥徬徨。 嘗見已死諸子孫,環立坐隅,不由的毛髮森豎,悲悔交並,因此飲食無味,形體漸羸。 蹉跎過了殘冬,便是趙天王建武十五年的元旦,晉永和五年。 虎疾少瘳,自恐餘生有限,不如僭稱帝號,藉以自娛,乃命在南郊築壇,即位稱帝,改元太寧。 諸子進爵為王,百官各增位一等,頒制大赦。 惟前東宮衛卒等萬餘人,謫戍涼州,不在赦例。 見上文。 衛卒中有一隊長,呼做高力督,姓梁名犢,本來有些膂力,此時遇赦不赦,當然生怨;就是一班衛卒,也共抱不平。 犢得乘隙煽動,聚眾為亂,自稱晉征東大將軍,攻陷下辯,脅雍州刺史張茂為大都督,連拔秦雍間城戍,戍卒多半依附。 進至長安,有眾十萬人。 樂平王石苞,為長安鎮帥,盡鋭出戰,反為所敗,不得已回城固守。 第1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