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臥龍街之黃土曲北[1],鼓出郡譙[2]。 聲自西南來,騰騰沉沉,如莫知其所在。 嗚呼!鳴霜叫月,浮空摩遠,敲寒擊熱,察公警私[3]。 若哀者,若煩冤者,若木然寡情者,徒能煎人肺腸,枯人毛髮,催名逐利。 弔寒人,惋孤娥,慼慼焉。 天涯之薄宦,嶺海之放臣,岩竇之枯禪[4],沙塞之窮戍[5],江湖之遊女,以至煢孽背燈之泣[6],畸幽玩劍之憤[7],壯俠撫肉之嘆[8],迨于悲鴉苦犬,愁螿困蚓[9],且鳴號不能已。 嗚呼!鼓聲之淒感極矣。 歲庚戌五月十八日丙夜[10],聞之以為記。 註釋: [1]曲:深巷。 [2]譙:譙樓,城上鼓樓,以瞭望報警。 [3]察公:昭示公心。 警私:懲警私情。 [4]岩竇:猶岩穴,謂深僻之地。 枯禪:憔悴之僧。 [5]沙塞:沙漠邊塞。 窮戍:守衛邊疆之戰士。 [6]煢孽:指孤苦無依之人。 煢,無兄弟或無依靠者。 孽,庶子。 [7]畸幽:失志落拓之人。 [8]撫肉:即撫髀或拊髀,以手拍股,表示慌憤慷慨。 見《漢書.馮唐傳》。 [9]螿:寒蟬。 [10]庚戌:弘治三年1490,作者時年三十。 秦士錄.明宋濂 鄧弼字伯翊,秦人也。 身長七尺,雙目有紫棱[1],開合閃閃如電,能以力雄人。 鄰牛方鬥,不查擘[2],拳其脊,折仆地。 市門石鼓,十人舁[3],弗能舉,兩手持之行。 然好使酒[4],怒視人,人見輒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則必得奇辱。 」 一日獨飲娼樓,蕭、馮兩書生過其下,急牽入共飲。 兩生素賤其人,力拒之。 弼怒曰:「君終不我從,必殺君,亡命走山澤耳,不能忍君若也[5]。 」兩生不得已,從之。 弼自據中筵,指左右揖兩生坐,呼酒歌嘨以為樂。 酒酣,解衣箕踞[6],拔刀置案上,鏗然鳴。 兩生雅聞其酒狂,欲起走。 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書,君何至相視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飲[7],欲少吐胸中不平氣耳。 四庫書從君問[8],即不能答,當血是刃。 」兩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經數十義叩之[9],弼歷舉傳疏[10],不遺一言。 復詢歷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貫珠[11]。 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12]?」兩生相顧慘沮[13],不敢再有問。 弼索酒被發跳叫曰:「吾今日壓倒老生矣!古者學在養氣,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絶,徒欲馳騁文墨,兒撫一世豪傑。 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歸詢其所與游,亦未嘗見其挾冊呻吟也。 泰定末[14],德王執法西御史台[15],弼造書數千言袖謁之。 閽卒不為通[16],弼曰:「若不知關中有鄧伯翊耶?」連擊踣數人。 聲聞于王,王令隷人捽入[17],欲鞭之。 弼盛氣曰:「公奈何不禮壯士?今天下雖號元事,東海島夷,尚未臣順[18],間者駕海艦互市于鄞[19],即不滿所欲,出火刀斫柱,殺傷我中國民。 諸將軍控弦引矢,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其虧國體為已甚!西南諸蠻,雖曰稱草民奉貢,乘黃屋、左纛[20],稱制與中國等,尤志士所同憤。 誠得如弼者一、二輩,驅十萬橫磨劍伐之[21],則東西至日所出入,莫非王士矣!公奈何不禮壯士?」庭中人聞之,皆縮頸吐舌,舌久不能收。 王曰:「爾自號壯士,解持予鼓噪,前登堅城乎?」曰:「能。 」「百萬軍中,可刺大將乎?」曰:「能。 」「突圍潰陣,得保首領乎?」曰:「能。 」王顧左右曰:「姑試之。 」問所須,曰:「鐵鎧良馬各一,雌雄劍二。 」王即命給與。 陰戒善槊者五十人,馳馬出東門外,然後遣弼往。 王自臨觀,空一府隨之。 既弼至,眾槊併進,弼虎吼而奔,人馬闢易五十步[22],面目無色。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 王撫髀驩曰[23]:「誠壯士!誠壯士!」命勺酒勞弼,弼立飲不拜。 由是狂名振一時,至比之王鐵槍雲[24]。 王上章薦諸天子。 會丞相與王有隙,格其事不下[25]。 弼環視四體,嘆曰:「天生一具銅筋鐵肋,不使立勛萬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時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為道士[26],後十年終。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亂,是原數千里,人影殆絶。 玄鳥來降失家[27],競棲林木間。 使弼在,必當有以自見。 惜哉!弼鬼不靈則已,若有靈,吾知其怒發上沖也。 註釋: [1]又目有紫棱:意謂目光鋭利有神。 《晉書.桓溫傳》載,劉惔曾稱桓溫「眼如紫石棱。 」[2]擘bāi分開。 [3]舁yú:抬。 [4]使酒:借酒醉發脾氣。 [5]苦:氣惱。 [6]箕踞:古代人席地而坐,若兩腿分開如箕狀,則是一種輕慢無禮的坐法。 [7]速:召請。 [8]四庫書:指經史子集四部類圖書。 [9]七經:指儒家的七部經典,名目不一。 東漢《一字石經》以《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為七經。 [10]傳疏:闡述經義的文字稱「傳」,對舊注進行解釋或進一步發揮的文字稱「疏」。 這裡泛指註解。 [11]纚纚sǎ有次序。 [12]伏:同「服」。 [13]慘沮:懊喪。 [14]泰定末:元泰定帝末年,泰定凡五年,即公元1324—1328年。 [15]德王:當指安德王不答失裡。 皇慶二年1313封。 西御史台:指陝西諸道行御史台。 行御史台是設在地區的執行御史台職責的官署。 [16]閽hūn卒:守門的士兵。 [17]隷人:差役。 捽zuó入:揪進來。 [18]島夷:指日本。 [19]鄞:今浙江寧波市。 [20]黃屋:皇帝專用的以黃繒為裡的車蓋。 左纛:古代帝王乘輿的裝飾物,以犛牛尾或雉尾製成,設在車衡的左邊,故名。 第1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