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城:今湖北麻城市。 [2]李宏甫:李贄,宏甫為其字。 曾官南京刑部主事、雲南姚安知府。 萬曆九年1581辭官。 萬曆十六年徙居麻城龍潭湖芝佛院,從事著述。 精舍:舊時書齋、學舍、集生徒講學之所。 [3]孱陵:漢縣名,今湖北公安縣。 石首:縣名,今屬湖北。 爐峰月.明張岱 爐峰絶頂,復岫回巒[2],鬥聳相亂[3],千丈岩陬牙橫梧[4],兩石不相接者丈許,俯身下視,足震懾不提前。 王文成少年曾趵而過[5],人服其膽。 余叔爾藴以氈裹體,縋而下[6],余挾二樵子,從壑底搲而上[7],可謂痴絶。 丁卯四月[8],余讀書天瓦庵,午後同二三友人登絶頂,看落照。 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 勝期難再得,縱遇虎,亦命也。 有虎亦有道[9],夜則下山覓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10]?」語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簡石上,是日月政望[11],日沒月出,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 月白路明,相與策杖而下。 行未數武[12],半山嘄呼[13],乃余蒼頭同山僧七八人[14],持火燎、䩺刀、木棍,疑余輩遇虎失路,緣山叫喊耳。 余接聲應,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數十把[16],大盜百餘人,過張公嶺,不知出何地?」吾輩匿笑不之語。 謝靈運開山臨澥[17],從者數百人,太守王琇驚駭,謂是山賊,及知為靈運,乃安。 吾輩是夜不以山賊縛獻太守,亦幸矣。 註釋: [1]爐峰:江西九江的廬山香爐峰。 [2]岫:峰巒、山谷。 [3]鬥聳:陡峭高聳。 鬥:通「陡」。 [4]陬zōu牙橫梧:形容山勢犬牙交錯。 陬:山腳。 梧:抵牾。 [5]王文成:即王守仁1472—1528,明代陽明學派的代表人物。 趵:跳躍。 [6]縋zhuì:用繩懸人下墜。 [7]搲wā:吳語「牽輓」的意思。 [8]丁卯: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 [9]有道:這裡指有常規。 [10]渠:它。 此處指虎。 [11]政望:農曆十五日。 政:通「正」。 [12]武:半步。 [13]嘄jiāo:叫喊。 [14]蒼頭:奴僕。 [15]䩺刀:插在靴筒裡的短刀。 [16]火燎:火炬。 [17]謝靈運:南朝宋文學家。 「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 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 」《宋書.謝靈運傳》澥xiè:海。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五。 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登上爐峰絶頂看月的奇險經歷。 爐峰不僅山勢高絶,而且有遇虎的危險,作者等人置身此地看月,覺得「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這顯然不同於在西湖看月時的閒雅心境。 結尾借外人的傳言,類比謝靈運被誤作山賊的事,又使全文增添了幾分幽默、風趣的色彩。 全文短小而有波折,富有情趣。 論文上.明袁宗道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展轉隔礙[1],雖寫得暢顯,已恐不如口舌矣,況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論文曰:「辭達而已」[2]。 達不達,文不文之辨也[3]。 唐、虞、三代之文[4],無不達者。 今人讀古書,不即通曉,輒謂古文奇奧,今人下筆不宜平易[5]。 夫時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6],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方言》謂楚人稱「知」曰「黨」[7],稱「慧」曰「䜏」[8],稱「跳」曰「踅」[9],稱「取」曰「挻」[10]。 餘生長楚國[11],未聞此言,今語異古,此亦一證。 故《史記》五帝三王紀[12],改古語從今字者甚多,「疇」改為「誰」,「俾」為「使」,「格奸」為「至奸」,「厥田」、「厥賦」為「其田」、「其賦」,不可勝記。 左氏去古不遠[13],然《傳》中字句,未嘗肖《書》也[14]。 司馬去左亦不遠[15],然《史記》句字,亦未嘗肖左也。 至于今日,逆數前漢,不知幾千年遠矣。 自司馬不能同於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馬,不亦謬乎?中間歷晉、唐,經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撏扯古文[16],奄為己有者[17]。 昌黎好奇[18],偶一為之,如《毛穎》等傳,一時戲劇[19],他文不然也。 空同不知[20],篇篇模擬,亦謂「反正」[21]。 後之文人,遂視為定例,尊若令甲[22]。 凡有一語不肖古者,即大怒,罵為「野路惡道」[23]。 不知空同模擬,自一人創之,猶不甚可厭。 迨其後一傳百,以訛益訛[24],愈趨愈下,不足觀矣。 且空同諸文,尚多己意,紀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街,俱用時制[25]。 今卻嫌時制不文[26],取秦漢名銜以文之,觀者若不檢《一統志》[27],幾不識為何鄉貫矣。 且文之佳惡,不在地名官銜也,司馬遷之文,其佳處在敘事如畫,議論超越;而近說乃雲,西京以還[28],封建宮殿[29],官師郡邑[30],其名不雅馴,雖子長復出[31],不能成史。 則子長佳處,彼尚未夢見也,而況能肖子長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學耶、余曰:古文貴達,學達即所謂學古也。 學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32]。 今之圓領方袍,所以學古人之綴葉蔽皮也[33];今之五味煎熬[34],所以學古人之茹毛飲血也[35]。 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飽口腹,蔽形體;今人之意,亦期于飽口腹,蔽形體,未嘗異也。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無異綴皮葉于衣袂之中[36],投毛血于餚核之內也[37]。 大抵古人之文,專期于達,而今人之文,專期于不達。 以不達學達,是可謂學古者乎? 註釋: [1]隔礙:阻隔、阻礙。 [2]辭達而已:見《論語.衛靈公》。 意思是:言辭,足以表達意思就行了。 [3]文:此處指有文采。 [4]唐:唐堯。 虞:虞舜。 三代:夏、商、周。 [5]宜:應該。 第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