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在亞洲其他若幹國家,修建公路及維持通航水道這兩大任務,都是由行政當局擔當。 據說,朝廷頒給各省疆吏的訓示,總不斷勉以努力治河修路;官吏奉行這一部分訓示的勤惰如何,就是朝廷決定其黜陟進退的一大標准。 所以,在這一切國家中,對於這些工程都非常注意,特別在中國是如此。 中國的公路,尤其是通航水道,有人說比歐洲著名的水道公路要好得多。 不過,關於那里的水道公路工程的報告,大都得自少見多怪的旅行者和無知好謊的傳教士。 假使這些工程,是經過比較有識者的考察,假使這些報道,是比較忠實的目擊者的敘述,那麼,那里的水道公路工程恐怕就不值得我們如此驚異。 柏尼爾關於印度這類工程的報告,就遠沒有其他大驚小怪的旅行者的記述那麼誇張。 法國對於大公路,即常常成為朝廷及首都人士談話資料的聯絡各地方的通衢,無不慘淡經營,而其餘一切支道橫道,則漫不經意。 亞洲各國的情形,說不定也是這樣吧。 加之,中印各國君主的收入,幾乎都是以土地稅或地租為唯一源泉。 租稅征收額的大小,取決於土地年產物的多寡。 所以,君主的利益與收入,與國境內土地的墾治狀況,以及土地產物數量的多寡,土地產物價值的大小,必然有極大的直接關系。 要盡可能地使這種生產物又豐盈又有價值,勢須使它獲有盡可能廣泛的市場。 要做到這樣,必須使國內各地方的交通既極自由,又極方便,極便宜。 而維持這種交通狀態,惟有興築最好的通航水道與最好的道路。 然在歐洲,各國君主的主要收入並非仰給於土地稅或地租。 固然,歐洲一切大的王國,主要收入的大部分,也許歸根結底也要依靠土地生產物,但這依賴不是直接的,而且不象亞洲各國那樣明顯。 因為這樣,歐洲各國君主不象亞洲君主那樣急於增進土地生產物的數量和價值,換言之,那樣急於維持良好的水道及公路,以開拓土地生產物的廣泛市場。 因此,即使在亞洲某些地方,浚河修路庶政,行政當局辦得成效卓著,如傳聞所說(據我所知,至少含有若幹疑問),在歐洲現狀下,要想任何地方行政當局把那種事情弄得相當的好,恐怕是沒有希望的了。 第5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533頁